导读
铂(Pt)被广泛应用于促进各种电催化,包括氢氧化/析出和氧还原反应(HOR/HER/ORR),这是新型可再生能源转换和储存的基础。近年来,Pt基高熵合金(HEA)催化剂有望提高单位质量Pt的固有活性。然而,目前的合成方法总是产生大颗粒,有些方法可以控制小颗粒,但必须使用复杂的配方或剧毒和昂贵的化学品。至此,本文提出了一种灵活的微环境调节策略,以调整碳热冲击热解前驱体中的溶剂极性和纳米颗粒-载体相互作用。我们发现溶剂极性的降低和颗粒-载体亲和性的增强可以共同控制纳米颗粒的大小,最终达到~2.68 nm, Pt负载为~10 wt%。HEA粒子中压缩的晶格条纹导致电子在Pt原子上聚集,并建立适度的电荷密度重排,在酸性介质中表现出比Pt/C更强的多功能HER/HOR/ORR活性。
核心创新点
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微环境调控策略,通过调节溶剂的极性和纳米颗粒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,成功合成了尺寸小于3纳米的铂基高熵合金(HEA)催化剂。这种方法能够实现催化剂颗粒尺寸的精确控制,并避免传统合成方法中使用的复杂化学配方及有毒昂贵的化学物质。采用碳热冲击(CTS)技术快速升温至高温以合成颗粒约为2.68纳米的HEA纳米颗粒E/O-PtFeCoNiMn/C。这种技术有效地减少了金属的分离和颗粒的增大问题,显著提高了催化剂的活性和均匀性。所合成的E/O-PtFeCoNiMn/C催化剂相比商业Pt/C催化剂,在HER/HOR/ORR反应中均表现出更高的质量活性和比活性,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和稳定性。
数据概览
图1展示了不同微环境下合成的HEA纳米颗粒的形貌和尺寸分布。使用高极性溶剂水制备的W/U-PtFeCoNiMn/C催化剂的平均颗粒尺寸为5.98纳米,而使用低极性乙醇合成的E/U-PtFeCoNiMn/C催化剂颗粒尺寸降低至3.51纳米。进一步使用经过氧化的碳载体后,E/O-PtFeCoNiMn/C的颗粒尺寸成功控制在2.68纳米,显示了溶剂极性和载体表面化学对纳米颗粒尺寸的显著影响。
图2通过模拟计算解释了微环境调控对催化剂颗粒形成的机制。在低极性溶剂乙醇中,金属离子之间的结合能较弱,从而形成较小的离子簇,最终导致较小的HEA颗粒。而氧化碳载体与金属离子簇之间的相互作用较强,有助于避免颗粒的过度聚集,形成更小且均匀的纳米颗粒。
图3对优化后的E/O-PtFeCoNiMn/C催化剂进行了详细的物理表征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(HRTEM)图像显示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保持在亚3nm,球差透射电镜(AC-TEM)图像显示这些纳米颗粒具有清晰的晶格条纹,晶格间距为~0.230纳米,表明形成了良好的合金结构。此外,元素分布图和能谱分析结果进一步确认了铂、铁、钴、镍和锰在纳米颗粒中的均匀分布。
图4展示了E/O-PtFeCoNiMn/C催化剂与参考Pt/C催化剂在表面化学和原子配位方面的对比。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和扩展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(EXAFS)分析,发现E/O-PtFeCoNiMn/C催化剂中的Pt 4f结合能相较于Pt/C有明显的负移,表明存在较强的Pt与其他金属原子的相互作用。此外,XANES和EXAFS数据也显示出E/O-PtFeCoNiMn/C中的Pt-Pt键长度较短,表明合金结构中的晶格压缩,这有助于调节表面电子结构,从而增强电催化性能。
图5展示了理论模拟中PtFeCoNiMn(111)和Pt(111)表面的电子结构差异。相比于Pt(111),PtFeCoNiMn(111)的d能带中心上移,有助于增强小分子(如H2和O2)的吸附,从而提高电催化反应的活性。此外,电荷密度差异图也显示出PtFeCoNiMn(111)表面存在更显著的电子聚集,有利于反应物的活化。
图6展示了E/O-PtFeCoNiMn/C和商用Pt/C催化剂在氢析出反应(HER)、氢氧化反应(HOR)和氧还原反应(ORR)中的电催化性能。E/O-PtFeCoNiMn/C催化剂在HER中表现出比商用Pt/C更低的过电位和更高的质量活性(MA)及比活性(SA),说明其具有优异的催化效率。此外,理论模拟的自由能曲线表明,PtFeCoNiMn(111)表面在这些电催化反应中的自由能垒较Pt(111)更低,这解释了其优越的催化性能。在HER、HOR和ORR中,E/O-PtFeCoNiMn/C同样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稳定性,证明了其在多种电催化反应中的优异性能。
核心仪器
本文CTS法制备催化剂过程是在焦耳加热装置(JH-3,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)中通过电触发催化剂的焦耳加热实现的。
焦耳加热装置
焦耳加热装置是一种新型快速热处理/合成的设备,该设备可使材料在极短(毫秒级/秒级)时间内达到极高的温度(1000~3000℃),升温速率最快可达到10000k/s;通过对材料的极速升温,可考察材料在极端环境、剧烈热震情况下的物性改变,可通过极速升降温制备纳米尺度颗粒,单原子催化剂,高熵合金等。目前广泛应用在电池材料、催化剂、碳材料、陶瓷材料、金属材料、塑料降解、生物质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