DOI:10.1016/j.nanoen.2025.110843
全文概述
本文报道了一种通过分层喷涂结合焦耳加热策略快速制备CuZn₅合金催化剂的方法,用于高效电化学还原硝酸盐(NO₃RR)合成氨(NH₃)。该催化剂在-0.25 V(vs. RHE)下实现了98.4%的法拉第效率和420 μmol h⁻¹ cm⁻²的氨产率。此外,研究团队将催化剂与高性能摩擦电纳米发电机(TENG)结合,构建了自驱动NO₃RR系统,无需外部电源即可实现54.70 μmol h⁻¹ cm⁻²的氨产率,为清洁能源驱动高附加值化学品生产提供了新思路。
文章亮点
(1)高效催化剂制备:采用分层喷涂与焦耳加热结合的方法,快速制备出CuZn₅合金催化剂,大幅提高了NO₃RR的活性和选择性。
(2)卓越性能:CuZn₅催化剂在-0.25V电压下,氨的法拉第效率达到98.4%,产率高达420μmol h⁻¹ cm⁻²。
(3)自供电系统:集成高性能TENG,构建了自供电NO₃RR系统,无需外部电源即可实现氨的高效生产,氨产率达54.70μmol h⁻¹ cm⁻²。
(4)理论计算支持:通过密度泛函理论(DFT)计算,揭示了CuZn₅合金催化剂性能提升的机制,为催化剂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。
(5)绿色可持续方案:该研究为利用清洁能源生产高价值化学品提供了新途径,有助于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和降低碳排放。
图文解析
图1:理论机制分析
图(a)展示了不同金属在NO₃RR中的功函数,Zn最低(4.01 eV),表明其表面电子活性高,能抑制HER竞争反应,促进*H吸附。图(b)DFT计算显示,CuZn₅合金的速率决定步骤(RDS)从NH₃脱附(Cu: 0.39 eV;Zn: 0.58 eV)转变为NO₂→*NO(0.29 eV),能垒显著降低。图(c)展示了Cu、Zn及CuZn₅合金的d带中心位置和投影态密度(PDOS),d带中心与电子结构Zn的加入使Cu的d带中心下移,优化N-intermediates的吸附强度,避免过强吸附导致的活性位点阻塞。图(d)吉布斯自由能图中变化显示,CuZn₅合金的d带中心更接近费米能级,表面电子活性更高,CuZn₅合金的ΔGH显著低于纯Cu,表明其能有效抑制HER。图(e)展示了NO₃RR在CuZn₅合金表面的反应路径,Cu吸附NO₃⁻并还原为NO₂/NO,Zn提供H加速氢化步骤,最终NH₃脱附生成NH₃。
图2:催化剂合成与表征
图(a)展示了分层喷涂与焦耳加热结合制备CuZn₅合金催化剂的过程,包括溶液喷涂、真空干燥和焦耳加热处理。图(b-d)对比了传统共混法与分层喷涂法制备的催化剂形貌和元素分布,分层喷涂法有效减少了Zn的挥发,提高了催化剂中Zn的含量和均匀性。图(e-h)SEM/TEM显示均匀纳米球结构(~311 nm),HRTEM确认CuZn₅合金晶格(0.233/0.240 nm),EDS证实了Cu/Zn均匀分布。图(i-l)XRD显示CuZn₅特征峰,XPS表明Zn向Cu的电子转移(Zn 2p₃/₂结合能升高),表明CuZn₅合金的形成,并展示了Cu和Zn的化学状态和电子转移情况,揭示Zn向Cu的电子转移增强了催化剂的活性。
图3:电化学性能
图(a)LSV曲线展示了Cu₁Zn₀.₄在含NO₃⁻的电解液中电流密度显著提升,表明NO₃RR活性高。图(b)对比了有无KNO₃的LSV曲线,结果显示加入KNO₃后电流密度显著增加,表明NO₃⁻是反应的关键底物。图(c)Tafel斜率显示Cu₁Zn₀.₄最低(128.2 mV dec⁻¹),说明反应动力学最快。图(d)EIS谱显示Cu₁Zn₀.₄的电荷转移电阻(Rₑₜ=15.2 Ω)最小,界面电子传输效率高(图3d)。图(e-f)展示了Cu₁Zn₀.₄催化剂在不同电位下的氨产率和法拉第效率,在-0.25V电压下达到最佳性能,NH₃产率420 μmol h⁻¹ cm⁻²,FE达98.4%。图(g)通过循环稳定性测试,展示了Cu₁Zn₀.₄催化剂在连续10次循环后的性能变化,表明其具有优异的循环稳定性。
图4:3D打印摩擦纳米发电机(3DP-TENG)的性能
图(a)结构设计展示了3DP-TENG的内转子、外定子和摩擦层材料的结构设计,通过相对滑动产生电荷转移,实现电能输出。图(b-d)是输出性能测试,转速600 rpm时,峰值电流100 μA、电压600 V、转移电荷0.55 μC,展示了3DP-TENG在不同转速下的短路电流、开路电压和转移电荷量变化,随着转速增加,输出性能显著提升。图(e-i)是电路匹配优化,通过调整外部电阻和变压器连接方式,优化了3DP-TENG的输出功率和电压电流特性,以适应NO₃RR系统的需求。
图5:自供电NO₃RR系统性能
图(a)系统架构包括TENG→变压器→电容储能→电解池,实现能量收集-存储-利用的闭环。图(b-c)电容充放电特性测试结果显示,6.6 mF电容在30秒内充电至2.8 V,放电电流稳定(22 mA),支持持续反应。图(d-e)NH₃生成性能测试结果显示,自驱动系统NH₃产率54.70 μmol h⁻¹ cm⁻²,UV-Vis紫外检测(660 nm)验证NH₃浓度。
总结展望
本文通过创新性的分层喷涂与焦耳加热策略,成功制备出高效CuZn₅合金催化剂,并集成了高性能TENG,实现了自供电NO₃RR系统。该研究不仅为NO₃RR催化剂的快速制备提供了新方法,还为绿色化学品的生产展示了清洁能源解决方案。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催化剂的长期稳定性、TENG的耐用性以及能量存储与转换效率的提升,推动自供电氨合成技术的工业化应用。
通讯作者简介
高书燕,河南师范大学教授,博士生导师,北海道大学特任教授,河南省特聘教授,现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。长期从事环境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构筑能量存储与转化功能材料、摩擦纳米发电机的增材制造及其在自驱动电催化领域的研究,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(2011年)、河南省杰出青年(2012年)、河南省优秀青年科技专家(2014年)和中原千人计划(2018年) 、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(2019年)、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(2019年)和河南省高层次(B类)人才(2020年)。近年来主持十余项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,在Acc. Chem. Res.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Adv. Mater., Energy Environ. Sci., Adv. Funct. Mater., ACS Nano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,被Chem. Rev., Chem. Society Rev., Angew. Chem. Int. Ed., Adv. Mater.等顶级期刊他引3500余次,4篇论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。组织承办“中国化学会2016年晶态材料化学前沿论坛”,并在多个国际及国内学术会议中作特邀报告。
本文使用的焦耳加热装置是由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,感谢老师支持与认可!
焦耳加热装置
焦耳加热装置是一种新型快速热处理/合成的设备,该设备可使材料在极短(毫秒级/秒级)时间内达到极高的温度(1000~3000℃),升温速率最快可达到10000k/s;通过对材料的极速升温,可考察材料在极端环境、剧烈热震情况下的物性改变,可通过极速升降温制备纳米尺度颗粒,单原子催化剂,高熵合金等。目前广泛应用在电池材料、催化剂、碳材料、陶瓷材料、金属材料、塑料降解、生物质等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