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DOI:10.1002/adfm.202522277
全文概述
本文聚焦电解水析氧反应(OER)的效率瓶颈,提出一种基于图灵拓扑结构的中熵钙钛矿氟化物(MEPFs)设计策略,成功合成出K (FeCoNiMn) F₃催化剂。该催化剂通过Mn作为“抑制剂”构建局部短程有序结构,诱导图灵图案自发形成,同时利用Jahn-Teller效应引发晶格畸变,促进预催化阶段的氟-氧交换。结合原位光谱与理论计算,揭示了材料在预催化阶段发生氟-氧交换,并激活了晶格氧机制,实现了AEM与LOM双路径协同催化,大幅降低了OER过电位,提升了催化效率。
文章亮点
(1)首次将图灵反应-扩散理论与中熵材料结合,通过Mn诱导形成拓扑结构。
(2)性能优异:在100 mA cm⁻²下过电位仅为201 mV,模拟工业全解水场景中,10 mA cm⁻²电流密度仅需1.65 V,100 h稳定性达95.8%,满足工业化应用需求。
(3)AEM-LOM双路径协同机制,突破传统吸附能垒限制,兼具高活性与稳定性。
(4)原位表面重构形成(氧)氢氧化物活性层,同时保留原始图灵结构与钙钛矿骨架。
(5)理论计算验证:Mn掺杂增强3d-2p轨道杂化,削弱M-O键,促进晶格氧参与反应。完整阐明“图灵结构诱导-电子调控-双路径耦合”的催化机制,为机制导向的催化剂设计提供依据。
图文解析
 
图1:材料合成与结构表征
图(a)一步溶剂热法合成示意图显示,以FK・2H₂O为氟源,PVP为电子供体,通过Fe/Co/Ni/Mn等摩尔配比构建B位中熵钙钛矿结构。图(b)双组分混合焓热图,筛选出Fe、Co、Ni、Mn、Zn等可形成固溶体的元素。图(c-d)XRD图谱显示K(FeCoNiMn)F₃为纯相钙钛矿结构,Mn引入导致晶格膨胀。图(e-i)TEM/HRTEM图像显示材料具有迷宫状图灵结构、清晰的晶格条纹与位错。图(j-k)元素分布图显示各元素均匀分布,展示出典型的图灵周期性拓扑特征(如迷宫状)。
 
 
图2:电子结构分析
图(a-e)XPS图谱展示了Fe、Co、Ni、Mn、F的化学态。Mn的引入引发电子重排,Mn²⁺通过电荷补偿效应向Fe/Co传递电子,提升其氧化还原活性;Ni 2p轨道结合能向高能端偏移,形成Ni³⁺为主的缺电子态(δ⁺),该状态更易吸附电解液中的OH⁻,成为OER反应的核心活性位点;Mn 2p谱图证实Mn以多价态共存,可通过价态循环促进电子传递,同时F 1s轨道结合能降低,说明M-F键离子性增强,为预催化阶段的F-O交换创造条件。图(f-i)XANES与EXAFS分析进一步揭示配位环境变化,Ni K-edge XANES显示 K (FeCoNiMn) F₃的吸收边向高能量偏移证实Ni平均氧化态升高;白线峰强度增强,打破Ni的电子跃迁禁阻,增加3d空轨道数量,利于捕获OER中间体的孤对电子。FT-EXAFS谱图中,Mn与Ni形成 Ni-F/O-Mn桥连结构,破坏了原有配位对称性,激活晶格氧;同时,配位峰强度降低表明材料边缘结构丰富,不饱和活性位点数量增加,进一步提升催化活性。
 
图3:OER催化性能评估
图(a-c)LSV与Tafel曲线显示,K(FeCoNiMn)F₃性能最优,在1.0 M KOH电解液中,K (FeCoNiMn) F₃达到100 mA cm⁻²电流密度仅需201 mV过电位。在200、300 mA cm⁻²的高电流密度下,其过电位也仅为217、227mV,满足工业电解水的高电流需求。图(d)与文献对比,过电位与Tafel斜率处于领先水平。图(e-f)EIS图谱显示,K (FeCoNiMn) F₃具有最小的电荷转移与吸附电阻。图(g-h)稳定性测试显示,K (FeCoNiMn) F₃的Cdl与ECSA最大,稳定性测试100小时后活性保持90.4%。
 
 
图4:AEM-LOM双路径机制研究
图(a-b)pH与TMA⁺探针实验证实K(FeCoNiMn)F₃对pH变化更敏感,表明其存在非协同质子-电子转移过程;K (FeCoNiMn) F₃在TMAOH中的OER活性显著下降,而K (FeCoNi) F₃活性变化微弱,TMA⁺可特异性结合LOM产生的O₂⁻/O₂²⁻物种,证实更倾向于LOM路径。图(c-f)原位DRIFTS显示,*OOH与O-O信号证实AEM与LOM共存。此外,28O 同位素标记差分电化学质谱(DEMS)显示K (FeCoNiMn) F₃的³⁴O₂/³²O₂比例更高,证实晶格氧更易参与O₂生成,进一步佐证LOM主导机制。图(g-i)结果显示,全水解性能优异,在模拟工业条件(6M KOH、60℃)下,该体系达到10/100/200 mA cm⁻²电流密度也仅需1.65/1.78/1.83 V,且100 h测试活性保留率达95.8%。

图5:DFT理论计算
图(a)部分态密度(PDOS)结果显示,Mn掺杂使 K (FeCoNiMn) F₃₋ₓOₓ的O 2p 带中心(-1.484 eV)向费米能级偏移,3d-2p 杂化增强,晶格氧活性提升;Ni 3d 带中心上移,弱化金属-氧键。图(b)能带示意图显示,UHB-LHB能隙大于K (FeCoNi) F₃₋ₓOₓ,Mn增强d-d库仑作用,LHB渗入成键带,进一步削弱金属-氧键。图(c)COHP分析显示,积分COHP低于对比样品,说明Mn导致反键电子增多,金属-氧键强度降低。图(d)ELF图Ni-O-Mn区域电子离域性强,利于氧脱附电荷重分布,同时抑制晶格坍塌,兼顾活性与稳定性。图(e)双路径示意图显示,AEM(*OH→*O→*OOH→O₂)提供OH⁻补充LOM消耗的晶格氧,LOM直接O-O耦合破AEM标度关系,二者动态耦合。图(f)显示,K (FeCoNiMn) F₃₋ₓOₓ的AEM决速步能垒略低于对比样品,但仍高于自身LOM能垒。图(h)能垒对比直观显示K (FeCoNiMn) F₃₋ₓOₓ的LOM能垒最低,是高活性核心;对比样品以AEM为主、能垒更高,凸显双路径优势。
总结与展望
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图灵结构的中熵钙钛矿氟化物K(FeCoNiMn)F₃,通过Mn诱导的扩散梯度与局部应变,实现了自发图灵结构形成,并结合AEM-LOM双路径动态耦合机制,在提升OER活性的同时保障了结构稳定性。该工作不仅为无机固体中图灵结构的构建提供了新思路,也为多机制协同电催化剂设计开辟了新路径,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工业应用前景。
通讯作者简介
孟祥康,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现任职于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。主要从事低维纳米结构材料(含金属薄膜与多层膜、中高熵合金等)及异质结构纳米复合材料(含储能材料、电催化、涂层与自修复等)研究。1993年获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。从1994年开始10余次访问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,开展新型金属复合多层膜研究。1999年获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学术研究奖学金,赴Saarland大学从事纳米金属多层膜、晶核-晶壳纳米颗粒复合膜研究,2001年回国。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顾问;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理事(第四、五、六届);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& Technology、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terials Research编委;江苏省高性能合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,江苏省机械工程学会材料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,江苏省铸造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。发表SCI论文300余篇,H指数41。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(973计划)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20余项。
李朝升,国家杰青,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。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。2003年获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;2003-2005年在南京大学环境材料与再生能源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(其间2004年2-3月在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做访问学者); 2005年11月起在南京大学材料系工作;2007年6-8月在日本国家材料研究所 ICYS做访问研究;2006年12月晋升副教授;2011 年12月晋升教授。主要从事能源材料和环境材料方面的研究工作。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材料(用于光催化分解水制氢、光催化还原CO2 制备碳氢燃料等)、新型光电极材料(用于太阳能-化学能转化、光电转换等)、环境材料(用于天然气催化脱硫等)在Nat. Mater.、Nat. Sustain.、Joule、PNAS、Natl. Sci. Rev.、Nat. Commun.、JACS、Angew. Chem. Int. Ed.、Adv. Mater.、Energy Environ. Sci.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;论文被引用2.5万余次。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1件。
本文使用的原位漫反射池由合肥原位科技有限公司研发,感谢老师支持与认可!
 
原位红外漫反射系统

高温高压漫反射池
· 池体主要采用316L不锈钢材质,最高耐温500℃,耐压3MPa;哈氏合金材质,最高耐温800℃,耐腐蚀;
· 反应池可以配备高精度触摸屏温控仪进行精确控温和加热,同时利用冷却循环装置对反应池外部进行降温;
· 反应池腔帽有三个窗口,其中两个为红外窗口,一个为石英窗口,用于引入外部光源(光催化激发光源)或作为观察窗口使用;
· 提供三个入口/出口,用于抽空池体和引入气体,可在反应池中形成VOCs、CO2等反应气,反应尾气先通入安全瓶再经特定溶液吸收后排至室外,各路气体均通过质量流量计来控制流量,反应气路操作界面方便友好,易于操作;
· 可定制各类光学窗口,池体整体厚度可减薄,配备拉曼顶盖,可适配不同型号拉曼光谱仪。

高低温漫反射池
· 设计温度:-150℃~300℃;· 设计压力:负压(-150℃~RT),3MPa(RT~300℃);
· 池体材质:池体池盖 316L;
· 窗片材质:石英;
· 温控装置:程序控温、触摸屏操作(含配套软件);
· 装置设置进出气口,可通入气体;
· 预留水冷接口,配水冷机,对池体外侧温度进行保护;
· 配备液氮罐液氮泵,控制液氮流速;
· 需配机械泵/分子泵及相应管路配件,抽真空(降低窗片结霜情况及保护低温区);
· 配气体吹扫管路,在池体外侧进行氮气吹扫。
